中国农业的出路要走向何方,走何种路线,其实这个是很清楚的。比如,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是反对这类发展方向的),都是老生常谈了,说了十好几年了。但是效果如何呢?大家有目共睹。
中国的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如果单单就农业问题而谈农业问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谈到农业,农民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点。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才能解决好农业发展的方向路线问题。
一、农民的人口数量要减少,农业主体要转变
1、农业人口数量庞大
现在中国有多少“农民”?具体数据,官方也没有很确切的数据。根据《地权逻辑》的作者贺雪峰教授的估计,中国目前还依靠农业收入生存的人口应该是4亿左右,加上半进城务工人员,大约在5-6个亿左右。也有人说是7个亿。人口数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是美国,大约在3.2亿人左右。显然,直接依附于农业的人口,是一个很庞大的基数。如果在考虑农业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不考虑这个的话,任何方向和路线都很难去实现。
2、农业人口需要减少
农业人口的减少是一个必然,也是必须的。只有如此,才能淘汰过多的产能和落后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现在很多农产品滞销,完全是因为产能过多,或者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成本过高,质量不好。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滞销,其实比例很小。因此只有让不合适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退出,减少产能,提高品质,大家才有活路。现在农民不能致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咎于农业人口太多了,然后彼此互相残杀,结果最后就是大家都没钱赚。
3、农业主体在转变
(1)、家庭定义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是以家庭为主体。近年来提出的所谓“家庭农场”,其主体还是以家庭为主。目前来说,家庭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以后会有想当长的一段时间(有人预计是50年),依然还是会以家庭为主体。但需要说明的是,过去的“家庭“”与现在或者以后的“家庭”概念并不是一样的。过去的家庭是没有组织化的,是一个原始的状态;而现在包括今后的“家庭”,是组织化的,准确的说,它应该是一个“家族企业”。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所谓合作社其实就是一个家庭在农业方面做大了后转型来的。
(2)、新型农业个体。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传统农业个体正在凋零和淘汰,必然会有新的个体补位进去。担心没人种地完全是个伪命题。我们现在也已经能够看到所谓的,新农人,新型职业农民,新农民,返乡创业青年,返乡农民工,其他行业从业者转做农业的等等,就是回流补位的群体。他们可能继续以家庭为单位继续经营农业,也有可能以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加入农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农业总人口基数过大,在短时间内依然没有办法大规模转化农业人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会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但农业人口如果不减少,农民又很难致富,农业产业依然会是一个收益很低的产业。在这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农业主体又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农民。他们的观念、知识、思维、运作模式等等,早已不同于传统农民。农业的主体无论是形式,还是个体都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二、农民的组织形式要建立起来。
很多农业方面的现象和问题,追根溯源,都会归结到农业人口的问题。比如,中国农业的“散而小”的格局,就是因为需要保证近一半人口的生存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农民的组织形式问题。
传统的农民,都是以家庭为主的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早已过了自给自足的时代,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这个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传统的农民是没有市场概念的,因为他们很少有规模、规范的交易。在市场经济到来之后,就有很多农民不适应。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传统的松散的家庭主体已经很难应对了,就算是新型的农业主体,体量也是很小的,很难在市场上去竞争生存。因此,这时候需要有新的组织形式来团结起这些农业主体。让他们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联盟、协会。虽然现在有不少这类组织,但其实都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中国有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但除了打仗,在农业方面从未有过像样的组织形式出现,至今也没有。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日本的农协应该是我们可以参考的对象。
三、最大限度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农业确实有其特殊性,但与其他产业相比,也有很多共性。
业主体方面有公司企业、个体、自然人;经营方面有生产、包装、销售、营销、品牌建设等等。
一家公司破产倒闭,老板跳楼,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因为这是市场经济。那放在农业、农民这边为什么不行?农民大部分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需要得到保障,因此不能让他们破产,即使知道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大的回报,但至少他们会活下去。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农民一味地得到保护,他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去理解市场经济,永远没办法成长,也就永远需要被保护和同情。
因此,农业就应该向其他产业那样去发展。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农业的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他不适应市场,就要淘汰出局。保护弱者是人道主义,但不是市场经济。
当然,农业涉及国家安全,一味的完全市场化也是不太可取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之下,尽可能的市场化,减少干预。让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去接受大浪淘沙。
总结: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于中国的农业基础现状,未来的中国农业道路,一定是犹如一棵树,有一个主干,然后分出不同的树杈和枝丫,走向分化。
在上游。生产主体将会多样性,将继续呈现“小而散”的格局。部分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等等形式。
在中游。也就是流通环节,将更注重品牌、品质,更讲究包装和营销。
在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层次化。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力量,让供应和需求充分涌流,进行匹配,总有适合你的一个方向。对国家来说,做好调控,减少干预;对农业主体来说,找到一个市场比什么都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