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用地政策通过对住宅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保障公民的居住权益、合理公平分配住房资源、提高住宅用地利用效率的政策目标,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优状态。本节阐述了住宅用地政策的内涵及体系,介绍了住宅用地政策的特征,并从土地利用、人口分布、景观生态、宏观调控、 产业发展等多角度分析了住宅用地政策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住宅用地政策内涵
住宅用地政策可以理解为土地政策主体,一般指国家和政党等政治实体, 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住宅用地管理任务和土地利用目标,围绕着特定的经济社会利益而规定的用以调整公民和住宅用地关系的一系列行动准则、方向与指南。具体而言,住宅用地政策调整的对象为发生于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及农村住宅用地在内的土地上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影响住宅土地利用的其他活动。
住宅用地政策从政策体系的角度,主要分为住宅用地供应政策和住宅用地价格调控政策。住宅用地供应政策是土地政策主体从土地供给的层面对土地市场进行调控,涉及住宅用地规划、住宅用地区位、住宅用地出让、住宅用地开发、住宅用地使用管制以及相关金融政策。住宅用地价格调控政策更多地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政策主体通过建立土地价格公告制度、制定最低限价政策以及建立土地价格评估标准等措施来调控住宅用地价格,确保住宅用地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
二、住宅用地政策特征
1.注重土地资产财产属性
作为住宅及其相关构筑物的载体,住宅用地集人的居住、交通、消费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多种价值的叠加和累积,充分体现了土地的资产财产属性。特别是城市中的商品住宅,具有价值量巨大、保值增值的特性,使得承载商品住宅的土地也具有较高的价值。针对住宅用地的这一特性,住宅用地政策在调整过程中将涉及更多经济利益关系,也必须更加关注土地的经济属性。
2.范围特定性
住宅用地涉及城镇住宅用地和农村住宅用地,政策效力的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住宅占地的蔓延空间、城乡用地关系以及地上、地下的立体空间关系管理。 在住宅用地政策管理的范围内,住宅用地具有区别于其他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如在中国,目前对于居住用地的房产,银行一般都会允许贷款人办理首付最少三成、贷款最多七成、最长三十年还清的个人住房贷款,但如果是购买非居住用地的房子,银行虽然也有可能按普通住房贷款来办理,但多数情况下往往会按照商业楼,即首付最少四成、最长十年还清的情况来办理,而且也不能享受住房贷款在利率方面的优惠。
3.目标原则性
住宅用地政策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实现合理满足和引导人们对住宅用地的需求,在实现住宅用地高效利用的同时,保障公民的住房权益。任何一项住宅用地政策的出台都需要针对某项具体事物或目标。如《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这是专门针对住宅用地出让年限的政策法规。
4.长远规划性
住宅用地政策的实行是在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上,综合考虑如居民的通勤、楼房建筑设计条件、周边居住环境等重要因素、现实条件以及发展变化,对未来一定时期住宅用地规模、布局、时序的构想。住宅用地的相关政策对未来城市社区的以及农村村落的安排发展具有指导性。
5.与产业政策相关性
住宅用地政策往往和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在城市中,有关土地取得、规划编制、用地计划、土地出让、土地流转、土地回收、税费调整等的住宅用地政策都会直接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作为先导产业,房地产业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涉及建筑、装修、钢铁、运输、咨询、银行等领域的行业。因而住宅用地政策和房地产业政策及其他产业政策都是密切相关的,具有联动性。
此外,和其他土地政策一样,住宅用地政策也遵守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结构优化、生态系统保护等一般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