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山南是贵州高原的主体之一,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一般耕地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是粮食、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地。遵义市土质适合种植茅贡米、湄潭翠芽、绥阳金银花茶、虾子辣椒、野木瓜、余庆苦丁茶、正安白茶、遵义朝天椒、贡米、枇杷、有机茶、板栗、猕猴桃、红金橘、冬瓜等经济作物和水果树。
一、 遵义府志记载,宋元年间,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部在今市南10公里白锦堡建立世袭统治,杨家从此成为播州的土皇帝,世代对白果大米情有独钟。后杨氏家族内讧,杨光荣、杨文贵叔侄献地归顺北宋,将白果大米作为贡品进奉朝廷,“白果贡米”由此而美名远 扬。其24代玄孙杨辉为了发展更多的白果优质大米,把白果灯笼山一带划为杨家庄园,并在其上方专门修建雷水大堰以便种植优质水稻。
白果乡的大米有“贡米”之称。解放前,白果乡大米在周边市场比同类农产品高出10%的价格。白果贡米米粒呈长椭圆型,外表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稍褐而透明,富含淀粉、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等营养元素。吃起来松软有弹性,天然清香,口感绵软、粘性适中、适口性好,为米中精品。
二、“树繁碧玉叶,枝叠黄金丸”,黄澄澄的枇杷惹人喜爱,金色的二合令人神往。春风过,百果香,艳阳高照,五月的二合是枇杷的海洋,山上山下,坡地上,平谷里,一片片金黄的枇杷挂在绿油油的枝头,果香四溢。
据了解,该镇经过近几年的精心打磨,枇杷种植水平全面提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效益逐年提高。近年来,该镇按照“特色农业富镇”思路,高唱“枇杷行”,围绕产、供、销打转,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形成发展共识。
一是抓规模,扩大种植面积。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大力协助,从政策上重点支持,从财力上重点倾斜,从人力上重点扶帮,并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向规模化种植进军。二是抓管理,提高种植效益。抓住品种关键,三分种,七分管,以五星枇杷优良品种为主,狠抓合理施肥和疏果,提高单颗重量,提升品质。三是抓培训,提升果农技能。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培训专业果农,让他们迅速掌握剪枝清园、疏果套袋、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四是抓销售,巩固周边现有市场,充分扩大市场半径,充分显现该镇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
目前,该镇五星枇杷已发展到玉屏社区灯盏沱、沿河村赵家沟等地,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20多亩,平均亩产10000元以上,按照现在10元每公斤计算,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20多万元。二合枇杷,已成为农民的“民生银行”。
三、 贵州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位于县城西北部,海拔930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有利于茶叶生长;特别是田坝的土地含有微量的锌和硒,奠定了凤冈独特的茶叶品质。2005年,凤冈县2847亩有机茶通过认证,2007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如今,田坝村已是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之一,国家三A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田坝村总面积60平方公里,全村远离城市,境内无工矿企业,森林覆盖率达80%,茶区林茶相间,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田坝村的茶园处于西部茶海的核心区域,共有2.5万亩,是贵州省茶园面积最多的村之一。锌硒茶叶品牌享誉省内外,被誉为“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田坝村已建成凤冈县第一个万亩茶叶基地村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田坝村以万亩生态茶区为载体,以仙人岭“祭茶神、拜茶圣、颂《茶经》”为核心,以大力弘扬古夷州民族民俗茶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大力开展品名茶、喝油茶、唱茶歌、吃茶饭、游生态茶区、推动茶产业、壮大茶经济为目标,把田坝村建成内涵最丰富的中国西部茶海森林公园,成为中国西部茶海第一村。